主題名稱 | 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局勢(緒論) | |||
教學方式 | 講述法、問答法、學生分組討論 | |||
資源設備 | 黑板、E化講桌、單槍投影 | |||
教學評量 | 隨堂測驗 | |||
教學時間 | 50分鐘 | |||
教學目標 | 1.能說出後冷戰時期影響世界局勢的因素 2.能解釋國際恐怖主義出現的背景因素 3.能明白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涵義 4.能瞭解當前世界局勢的特徵 | |||
單元目標 | 教學活動 | 教材 | 教具 | 時間 |
暖身與引起動機 | 1.簡單分組 2.引導學生討論: (1)當前有哪些國際事件與國際衝突? (2)國際油價的波動與哪些因素有關? | 學習單 | 黑板、單槍投影 | 10 |
課程簡介 | 說明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課程架構,以協助學生有整體概念,並產生學習動機。 | 學習單 | 黑板、單槍投影 | 5 |
後冷戰時期影響世界局勢的因素 | 教師簡要說明: 1.美國的霸權主義 2.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 3.國際恐怖主義 | 學習單 | 黑板、單槍投影 | 10 |
當前世界局勢的特徵 | 教師簡要說明: 1.國際體系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 2.區域性衝突有增無減 3.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日增 4.中國的崛起 | 學習單 | 黑板、單槍投影 | 15 |
學習回饋與評量 | 教師協助學生整合相關概念,並透過題目的問答來驗收學生學習成效 | 學習單 | 黑板、單槍投影 | 10 |
主題: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局勢(緒論)
一、後冷戰時期影響世界局勢的因素:
(一) 美國的霸權主義
1.時代背景
柏林圍牆倒塌ð東、西德統一
蘇聯解體ð東歐共產主義相繼崩潰
2.美國的霸權心態
維持其不受質疑的軍事至高地位
有採取先發制人行動的權力
美國利益絕對優先,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束縛
不能將美國權力與利益置於沒有效率的國際多邊合作下,喪失自主彈性空間
3.具體代表行動
1991年ð老布希總統發動波斯灣戰爭,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
2003年ð小布希總統發動美伊戰爭,逮捕伊拉克總統海珊,建立對美國較友好
的新政權
(二) 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
單邊主義 | 多邊主義 | |
提出 | 美國 | 法國、中國、俄羅斯 |
概念 | 1.美國是站在正義的一邊,歷史是 站在美國的一邊 2.世界上的國家不是和美國站在同 一陣線,就是站在與美國敵對的陣線 | 將所有國家納入同一規範中,彼此公平對待 尊重他國領土完整,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,重視民族自決 在相互尊重,平等協商基礎上,共同維護世界安全與穩定 |
事例 | 1.1988年超級301條款ð美國若認 為出口遭遇抵制,可直接向對方 報復 2.拒絕參與多邊機制ð如《京都議 定書》、《禁止生物武器條約》 | 1.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 2.「亞洲價值」理論 宣示反西方立場 強化亞洲人對自我文化認同 建立亞洲在國際關係中的自 主角色 |
影響 | 1.弱化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功能 2.造成許多國家的憂慮 3.成為國際聯合反恐一大障礙 | 1.在與戰爭有關的事務上往往受 排斥 2.沒有多邊主義機制作保障,全球 和平目標就難以實現 |
(三) 國際恐怖主義
1.興起:(1)宗教因素
(2)種族因素
(3)政治因素
(4)經濟因素
2.事例:(1)911恐怖攻擊事件
發動者:在「蓋達(基地)組織」賓拉登策劃下
死亡人數:總計2992人
(2)伊斯蘭國
(3)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運動
3.影響:(1)美國的報復政策無法遏止恐怖行動
(2)霸權主義與恐怖主義對抗是當今世界情勢紛亂根源之一
二、當前世界局勢的特徵:
(一)國際體系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
(二)區域性衝突有增無減
(三)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日增
(四)中國的崛起
1.進行經濟改革開放-1978年開始
每年成長將近10%
國民平均所得幾乎增加三倍
使中國擠進世界強國之列
2.面臨問題
仍嚴格控制政治變革
異議分子受壓制ð怕快速的民主化會導致混亂
大部分中國人依舊貧窮
3.習近平的「中國夢」
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局勢(緒論)—評量單
班級: 姓名: 座號:
1.何謂「單邊主義」與「多邊主義」?對國際局勢造成哪些影響?
2.何謂美國的霸權主義?試舉一例說明之。
3.中國經濟崛起後,造成哪些影響?
4.除課堂介紹的內容,請同學試舉出其他區域衝突的例子
答:如19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內戰、非洲至今的種族或宗教衝突
5.試舉出一實例,說明國際體系或外交上呈現「多元」主張的例子
答:如中國大陸主導FTAAP(亞太自由貿易區)對抗美國主導的TPP(跨太平洋戰經濟夥伴關係協議)、
6.試比較二次波斯灣戰爭的差異
答:
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|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| |
起因 | 1.歷史因素:伊拉克未承認科威特獨立地位 2.政治因素:海珊欲塑造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 3.經濟因素:石油,伊拉克外債高築,須從原油收益補充;西方國家須確保石油供應 | 1.政治因素:反恐,「911」事件後,美國將伊拉克列為「邪惡軸心國」之一,宣稱其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2.經濟因素:還是石油,但美國不會公開承認 |
戰爭目標 | 1.光復科威特 2.驅逐科威特境內伊拉克部隊 3.孤立海珊政權 4.保護油田 | 1.終結海珊政權 2.向國際宣示美國以軍事力量獲致政治目標的決心 |
兵力 | 約50萬,主要派兵國家:美國、沙烏地阿拉伯、科威特、法國、英國、埃及、敘利亞等國 | 約30萬,主要兵力來自美國、英國,少部分來自澳大利亞、波蘭等國 |
國際支持 | 除獲聯合國安理會支持外,另有30國實質提供人員、物資參戰;18國提供人道援助物資 | 在未獲聯合國支持下,美國宣稱獲得40國以上支持,惟多數國家採「靜觀其變」姿態 |